貴州省晴隆縣是我國最貧困的地區之一,原縣委書記姜仕坤在任時,心里時時刻都在琢磨如何盡快讓這里的群眾能夠擺脫貧困。 就在姜仕坤因病去世前不久,由中國和新西蘭、澳大利亞的畜牧專家共同利用胚胎移植技術培育的第七代晴隆羊初試成功。晴隆也成為我國南方地區最主要的種羊供應基地。利用胚胎移植技術獨立開發新羊種,這是連一個省都不一定能做到的事,而晴隆縣卻做到了,這和姜仕坤的堅持分不開。 2000年,晴隆就開始嘗試在石旮旯里種草養羊。政府用項目資金發羊給群眾,群眾養羊生崽后還羊給政府,這種扶貧方式被稱為“晴隆模式”。最初幾年,晴隆模式效果明顯,可是不久弊端出現了。 為了讓晴隆模式升級,姜仕坤探索出利益捆綁的合作模式,不再直接發羊給貧困戶,而是讓他們貸款養羊。6年間,晴隆的養羊規模迅速擴大,覆蓋全縣14個鄉鎮2萬戶,成為中國草地畜牧業第六大片區。為了能把“晴隆模式”升級成連接一、二、三產業的深度扶貧模式,姜仕坤腦子里無時無刻不在琢磨“羊”問題。 在姜仕坤的努力下,晴隆羊賣到了中東和北京、上海,為養羊戶創收總額超過4億元,貧困人口減少8.6萬人。2015年年末,晴隆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6300元。 (責任編輯:祥運EM菌) |